化繁为简、优化教学——双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一)
随着教育领域“双减”政策的深化与双休制度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教学正面临课时压缩与素养提升的双重挑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适配双休后的课堂节奏,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历史知识传递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成为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9月23日,历史学科组在学科主任伍小安老师主持下,学科组全体老师开展了以“双休背景下的高效教学实践”为主题的专项研讨。此次研讨围绕历史课堂教学方面展开。在学科主任伍小安老师的引导下,在敖晓军、邓伟胜两位前辈老师的带动下,老师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双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压缩,而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创新。它要求我们跳出“课时焦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围绕历史课堂教学,此次研讨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 精准备课,目标明确: 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始终以教材为本,精准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素养落点,优化教学环节,确保课堂每分钟都有效利用。
(二) 史料教学,深化理解: 精选各类史料(文字、图像、实物、影像等),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辨析史料的过程中“神入”历史,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三)技术赋能,丰富体验: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数字资源库、虚拟博物馆等,创设历史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合作探究,激活课堂: 探索项目式学习、情境化教学,让历史课真正“活”起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批判能力;鼓励小组讨论、辩论赛、模拟听证会等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识,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大启示,在于明确双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逻辑重构。过去,教学节奏由教材与课时决定;如今,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能力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高安中学历史学科组全体老师主动适应变化,坚守教育初心,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研支撑,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徐 鹏
一 审:伍小安
二 审:周 琴
三 审:邹瑜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