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接力改革伟业——高安中学邀请将军子女为师生讲述红色故事
5月17日下午,由开国少将肖锋、开国上将李聚奎的子女主讲的两场革命家奋斗历程的讲座先后在高安中学举行,这是高安中学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而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
16:20,开国少将肖锋之女肖南溪的讲座首先在科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高一年级近60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肖南溪教授以《征战笔耕六十载,风范长存感后人》为题,从肖锋将军“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写了64年日记”契入,选取了肖锋将军革命生涯中经典的革命故事,生动诠释了将军一生执着的“为国奉献”的精神,激发了师生们接力改革伟业、建功伟大新时代的豪情,学生不时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16:40,开国上将李聚奎之子李生雨的讲座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杨文忠校长和在家行政班子成员及200余名教师聆听了讲座。李生雨教授以《为理想信念奋斗终生的共产党员》为题,从李聚奎将军临终前呼唤自己早已牺牲的入党介绍人讲起,讲述了李聚奎将军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和优良的家风教育,给教师们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革命理想信念传承课。教师们认真聆听、记录,合影留念,现场掌声不断。
据悉,此次两位将军后裔来校讲座是由我校政治教师刘龙杰联系而成行的。两位将军子女讲座结束后,师生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纷纷写下心得体会。现将师生们撰写的部分心得体会附录于后,以飧读者。
杨文忠校长与李雨生教授亲切握手,祝贺讲座成功。
校领导、教师与两位教授合影留念
不忘初心 艰苦奋斗
——听李生雨教授红色故事会有感
高一党支部 叶世健
5月17日下午,我校邀请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李聚奎上将之子李生雨教授来校给全体老师做讲座。李生雨教授结合李聚奎上将的革命征途与革命信念,围绕“为了理想信念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员”这一主题,以独特的角度为老师们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不移的红色革命精神。
李生雨教授把八十个字的入党誓词的最重要两条与我们分享:“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一个人有了灵魂,就有了人生坐标;一名军人有了信仰,就能知所趋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直是刘聚奎上将所秉持的做事原则。李生雨教授为老师们讲道,父亲一生从事党的事业五十多年,在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调动了四十多个岗位,很多工作是开拓性的,从事后勤学院、石油工业部等多个部门的组建工作,为党的多项事业奠定了基础,被称为“种树人”。离退休多年后在80岁生日留言自勉: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 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85岁时手写“入党誓词”,带领家人坚定入党信念;91岁弥留之际记的最清楚的不是子女、亲人,而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贺国中……李生雨教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父亲那一辈对党忠诚不渝的事迹,讲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
革命理想是靠艰苦奋斗实现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用心去做”,是李聚奎上将认真的工作态度,以理想信念为动力,以忘我的牺牲精神为勇气,以在实践中学习为能力,从而形成了李聚奎上将的“愿做”、“敢做”和“会做”的处事标准。李聚奎上将一生不爱照相,不爱宣传自己,甘当“种树人”,在四十多个不同的岗位上,不顾身体疾病埋头苦干,“能活到现在,我是幸存者”,因为他只为对得起牺牲的将士,对得起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1955年7月,接受周恩来总理的任命接手组建石油工业部,只读过一年私塾的李聚奎上将文化水平低、是外行,面临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差、缺资金、缺技术人员、没有大油田等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不懂,就学,拜工程师为师苦学了两个月的石油知识,对石油工业有了底;没油田,就勤下基层,风餐露宿,深入调查研究……终于在1955年底发现了克拉玛依大油田,使西方学者言之凿凿的“中国贫油论”破产。
最后,李生雨教授手书“不忘初心”与我校各位党员教师以共勉,希望各位老师能知足从教,静心育人;也希望高安中学越办越好,冲刺全国百强名校。通过李生雨教授的讲座,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在广大党员教师的心中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党员先锋模范的自豪感更有底气,党员同志承担的历史使命又一次深刻体会。何雪平副校长作了总结发言,并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对李生雨老先生表示真挚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
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听李生雨教授追忆其父亲李聚奎上将为理想信念奋斗终生有感
教师 兰瑞英
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撑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而信仰就是人生杆杠的支撑点,李聚奎上将就是把信仰融入灵魂中,支撑起他的一生。今天,有幸听到李聚奎上将的长子李生雨教授讲授他父亲为理想信念奋斗的一生。
当李教授回忆李聚奎将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句话“贺国中同志,你来了!”时,我很诧异,李老为什么会在临终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这句话?贺国中同志又是谁?是李老入党介绍人,是其走向坚定革命道路的领路人,是倒在他怀里永远停止呼吸的人,是用生命奋斗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行将就木之时,李老看到贺国中同志向他走来,他可以无愧于贺国中同志的教导了,无愧于党和人民了,无愧于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也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我这辈子跟定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多么坚定的誓言,他也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着他的誓言。53年的职业生涯中,李老在44个单位工作过,调动频繁,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开拓性、创业性的工作都干过,他从无怨言,心甘情愿当“种树人”。当李生雨教授不解时,开玩笑问父亲道:“光种树”,“不摘果”,不觉得吃亏吗?李老却始终牢记“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我们望尘莫及。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为中国的发展忧虑,从不搞特殊,始终牢记中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以教导后人,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他们无价传家宝,更是中国的无价之宝。中国的崛起是如李聚奎上将般为理想信念“舍小我,为大我”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而承担中国复兴的我们怎能忘记过去,忘记他们创造的精神遗产,忘记责任与担当呢?
李老不仅一切行动听指挥,更是用心行动,拼命去做。中央调他到石油工业部,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可面对全新的领域,如何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从石油的基础知识开始,坚持不懈,风餐露宿,掌握好第一手资料,真可谓筚路蓝缕呀!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只读过一年私塾的人,面对如此专业的领域,是什么支撑着他,让他克服重重困难,创下一个个壮举?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想做愿做,是忘我的牺牲精神让他敢做,是在实践中善于学习让他会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李老脚踏实地,为后人踏出一条路,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时代的历史。可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来不强调自己的功绩。当要给他照相时,他却一个人默默躲到远处,一边吃饭,一边拿资料阅读;当别人让他题词时,他的落款署名却是“老战士李聚奎”。他感恩自己是革命的幸存者,他觉得自己活下来就是幸福的,每次都强调“所有的功绩都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我只不过是一个幸存下来的老战士,个人的功绩最好不提。”惟贤惟德之人,怎能不为之动容!
80岁的他,在记事本上写下“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很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85岁的时候,他重温入党誓词: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保守秘密;牺牲一切(包括个人生命);永不叛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铭记的是革命领路人。老人与党和人民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是民族的脊梁,支撑起民族的崛起,是民族的“根”与“魂”,凝固着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的实现,决不能抛弃这些文化精髓,民族精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将军成就 泽被子孙
——听肖南溪教授讲座有感
高一(10)班 张宇灵
听肖南溪教授讲父亲肖锋的故事,我深有感触。肖将军,我想对您说——
您从井冈山中来,又从井冈山中去,64年的革命,64年的日记,这承载的是您毕生的心血。您是伟大的,旧社会剥夺了您做人的权利,但您依旧不屈服于命运,倾尽毕生心血,为国奉献,您虽然没能接受教育的洗礼,但您依旧是高尚的,您的日记不仅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这是您的一生挚爱。您将“为国奉献”这四字诠释到了极致,您不仅仅是开国将军肖锋,更是我们心目中长存不逝的伟人肖锋。当您的生命即将到达尽头,您依旧舍不得花钱治疗。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当见到毛主席挂像时,您依旧用自己虚弱的身子在凛冽的寒风中给毛主席敬礼,告诉他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您心心念念不是您自己,而是国家。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都应把握当下的美好时光,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像肖锋将军那样,为国奉献,将国业发扬光大,做让国家骄傲的读书人!
听肖南溪老人演讲有感
高一(10)班 谢思杰
我们一进场时,便见肖南溪老人神情凝重地坐在主席台上。她长相普通,剪着短发,个子也不高,虽然有70多岁,但丝毫看不出年龄有这么大,特别是那双眼睛,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有神。她开始先给我们播放了几首歌——《别烦妈妈唠叨》可见她自己很爱听这首歌,她也很爱自己的母亲,让我们不要烦妈妈唠叨,以后可能想听也不能再听了。
正式开始演讲时,她首先简单的介绍了她的父亲肖锋,12岁从军,从一个小兵到一个司令员的坚持故事,其间,坚持写日记64年,共千万余字的日记,从一个没上过学不识字的人手里写出。随后,肖南溪老人开始讲述她父亲的长征故事。
投身革命
她的父亲肖锋自幼家贫,年纪轻轻就被送入裁缝家学习缝衣,肖锋在缝衣时不小心搞断了一根铁针,被裁缝用铁尺狠打了三下头,这三下垂击使得肖锋三处不能生发。由于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他无可奈何,只好随秋收起义参军打地主去了。
火牛阵
肖锋在做师长时,为突破敌人的铁丝网阵地,肖锋用几十吊铜线买来三十头水牛,在水牛尾巴上浇上煤油对着敌军阵地冲去。水牛飞驰为突围开辟了一条道路。
飞夺泸定桥
当时国民党军队为防止红军过桥,在桥上绑上炸药包,肖锋在战斗中发现了有引线正在点燃,他不顾生命危险,用手熄灭了引线,他的手已满是鲜血。泸定桥上的木板,敌人早已全部烧掉,战士们踏过滚烫的木板铺桥,在敌人机枪阻击下,还是飞夺了泸定桥。
肖锋从军64年,写下了64年日记,其中包括大量军事记载,为后人追寻亲人和平反烈士作出了杰出贡献。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开始的7万余人剩下七千多人,这些全都是精锐,吃苦坚持使他们成功。正如我们的学习一样,只有以坚持为舟,勤奋为桨才能渡。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社会,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团结统一,使世界不再发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