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启发,培养家国情怀——记朱志刚老师的公开课
10月23日星期二下午3点全体历史教师在高二(6)班观摩朱志刚老师的示范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本课属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主题,本单元虽只有两节课,但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朱老师先用课件展示了本主题的发展脉络: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有地主阶级代表抵抗派、洋务派仿行西方的器物,有资产阶级代表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思想,还有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国的探索经历了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到学习俄国社会主义,由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两个转变,朱老师如此导言使学生认识到向西方学习呈现出逐渐深入的特点,知识清晰,一目了然。
具体教学中朱老师按照发展脉络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依次讲解,遵循论从史出、史料结合原则,采用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各派别的主张,以及前因后果,各派的内在关联,另外朱老师引用了国内外史学家的观点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评价各派别。比如林、魏没有完全摆脱天朝上国的窠臼,没有实践;洋务派中体西用客观上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它指导下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中体西用限制了西学的功效,根本上维护封建制度,维新变法时成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武器等。在这个过程中朱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家国情怀的培养,比如讲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影响时,引用历史学家戴逸所说:“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这句话意味深长,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和同感。
从整体上来看朱老师的课堂非常严谨,层层推进,师生互动良好,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发课程资源,制作精美的课件,使课前预设和生成效果显著,这都离不开朱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敢于钻研、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