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至公,有爱无怨
“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舍己从人,尽天下之议,则不能成其功。”鲧治水九年而功不成,可是他的功勋在当世已无人可及,因为有功可叙,所以越来越自任自专而隔离人心,最终治水不成;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心怀至公最后功成。
教育是一项无私的事业,为师者只有心怀至公之心,才有可能有所建树。读罢徐校长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心有所感,想起鲧禹治水的典故,觉得天下事有一个共通的理,那就是:心怀至公,万事皆成。
“有教无类”是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几千年过去了,这话还是那么有道理,但他需要我们这些后辈继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有教无类”需要的正是一种至公之心,一个班几十号人,来自不同家庭,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而有了不同的性格脾气,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偏激无知;有的见面就喜欢,有的互相不对眼,要做到有教无类没有一颗至公之心谈何容易。因为心怀至公,便能像阳光一样,只管照耀,不求回报;懂得照耀,不辨善恶。
因为心怀至公,自然有爱无怨。带着怨气处理问题,教育就会发生偏差,原本良善的动机,可能会由于师生对峙等微妙复杂的因素而招致恶果。要做到有爱无怨,就必须让自己内心平静,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平等沟通,待了解事情真相和学生的真实想法后,教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师生关系也将进入“有爱无怨”的境界。
大禹治水,因为心怀至公而成就了不世功勋,教育事业也需要一颗公心,公心是师德的基础。培植公心,让自己在今后的为师之路上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有爱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