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倾听的“导”师
本学期学校和学工处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在全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师生结对活动,为了帮助后进生端正思想,提高学业成绩,我与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十位同学结对开展辅导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辅导,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有时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首先,互相认识和接纳是“导”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互相认识就是导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兴趣等,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了解导师,则可以拉近与导师的关系,增加对导师的信任感。所以接纳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导师对受导学生要无条件地接纳,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如何,因为导师应有这样一条信念: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比如:
高一某班某同学,她的数学成绩严重偏科,所以在班主任在分配“受导”学生时把她分到了我名下。我没有一开始就找她谈话,而是从班主任“下手”,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她的父亲就是我们学校初中部的一位数学名师,这让我很纳闷,她的数学怎么会偏得这么严重?她的数学基础怎么会这样不扎实?后来我在课堂和课后有意无意地关注她,发现她性格很开朗,大大咧咧的,说话幽默风趣,经常逗得同学哈哈大笑。在对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决定找她聊聊天。刚开始的时候她显得有点拘谨,当我告诉她:我是一个在课堂上比较严肃,但课后是一个很喜欢跟同学开玩笑的老师,希望我们课后能像朋友一样。她听完我说话后显得轻松了不少,后来她在课后经常到办公室找我问问题或者聊天,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开始把我当做她聊天的对象并信任我。
再次,导师要学会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在德育中,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话上,而不是放在认真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很多的教师希望自己的正面教育或者当头棒喝能起到立竿见硬的效果,因而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于是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老师根本没有弄清问题的症结或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他们当然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甚至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故意重犯错误。因而在疏导的过程中,所谓"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导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一种尊重,是心与心的默默靠拢,是情与情的悄悄对流。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就必须要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会用热情和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究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在该朋友般的友好相处后,我见时机成熟就向她说出了我心里的困惑。她告诉我:初中三年就是她爸爸任教她的数学,她每次上就特别的紧张,越是紧张越听不进出。然而,她的老爸又特别喜欢在课堂上提她的问题。有一次,上XXX(她这样称呼她老爸)的数学课,他让她回答问题,她没有答出来,就让她站了一节课,那节课她羞愧难当。当然,有时候在家里XXX也会指导她做作业,她做错了XXX就会数落她,从来不听她在做题目的过程中的思路和想法,只是把他的认为很简单也很容易的方法教给我,他固执地认为这些方法我应该会也一定要会,就这样她见到XXX就紧张,“整个初中就毁在他手里!”该同学如是说。
在之后的导师工作中,不管学生做错了什么,我一定会耐心地听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完整地告诉我,然后,我跟他们一起来分析其中的不足,认真地听取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这样我的指导也更加有了针对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通过半学期的辅导,该同学数学成绩在逐步上升,虽然上升不是很快,但我能明显地看到,她现在对数学感兴趣了,也更加自信了。她甚至开玩笑地对我说:“老师啊,我的数学靠你了,XXX是靠不住,会倒啊他。”我听了心里是甜滋滋的,这说明学生真正的倚重我,我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结合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