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阅读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读前、读中和读后。
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1. 提供背景知识 讨论现实生活中与课文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引入话题,导入新课。
目的:一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为后面的阅读活动提供铺垫,降低阅读的难度。
2. 预测课文内容 通过观看插图、阅读标题预测(Predicting)课文内容。
目的:培养学生的猜测和想象能力,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
3. 学习部分生词 可以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等方式学习生词。
目的:为学生后面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1. 归纳主旨大意 通过略读(Skimm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每一段的开头句,归纳主旨大意。
目的:理解文章大意,同时渗透阅读策略的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2. 概括段落大意 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或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
目的:理解段落大意,区分论点和论据。
3. 理解具体细节 通过跳读(Scann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具体信息。
目的:掌握细节信息。渗透阅读策略的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4. 学习词汇和语法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Inference)生词词义;在语篇中发现、体验、感悟和总结本单元新的语法要点。
目的:在语境和语篇中学习词汇和语法,不但掌握其用法,而且学会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
5. 分析篇章结构 对课文的写作方式、逻辑结构及衔接手段进行分析。
目的: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例。
6. 信息转换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写回信、写概要、复述课文等。
目的:培养学生利用阅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讨论与运用 整合阅读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构建新理念,提出新观点。
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有所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写作 (一些新课标教材基础性的知识过于隐形化和简单化,一些知识点隐含在活动中。核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需要被提炼出来,需要教师的讲解、举例、归纳和总结,需要安排专门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方能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整合老师讲解及自我阅读收获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原材料。
目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巩固所学,发挥创造。
上述列出的阅读活动基本涵盖了常见的阅读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要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阅读材料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课时的多少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阅读课的思考与启示
1.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学做”三者合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来源于经验,而经验的获得要通过“做”,在“做”中掌握知识和经验,培养思维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杜威的“做中学”忽视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和掌握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与之不同的是,陶行知将“教”引入其中,提出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观点,“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做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组成完整的有机体。
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学习共同体环境中,以课程或者教材为中介,体现了一种“以教定学与以学受教”和“以教促学与以学论教”的复合关系(盛群力,2012)。教师的“教”如果是一种经过了精心设计的系统安排,符合学生学习的性质和要求,那么就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英语做事情”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也是基本的教学手段,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体现教师“教”的价值,以加速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2.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学得和习得的最佳融合
根据Krashen的习得理论,只有“习得”的语言才有助于语言运用,“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无助于语言运用。学习者应尽可能多地接触、体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理解输入自然而然会导致语言的习得。但从认知理论出发,学习和习得是通向掌握语言这个终极目标的两条途径。在任何语言学习环境中,都存在学习和习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课后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般认为,前者是学得,后者是习得,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笔者认为,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得英语的渠道,同时也可以是习得英语的渠道。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和重要渠道是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学得和习得的最佳融合。首先,教师应给予时间和空间多让学生接触、体验、感悟、熟悉原汁原味的语言,享受纯正、地道的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常用、常见、核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必要的时候教师应予以讲解、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寻找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最佳结合点
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先输入后输出;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等,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另外,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一学就会。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喜欢直观、形象、游戏、竞赛等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来满足个体需求。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前者关系教学内容,后者关系教学对象,两者并不矛盾,是教师教学时要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兼顾这两方面,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1. 提供背景知识 讨论现实生活中与课文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引入话题,导入新课。
目的:一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为后面的阅读活动提供铺垫,降低阅读的难度。
2. 预测课文内容 通过观看插图、阅读标题预测(Predicting)课文内容。
目的:培养学生的猜测和想象能力,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
3. 学习部分生词 可以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等方式学习生词。
目的:为学生后面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1. 归纳主旨大意 通过略读(Skimm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每一段的开头句,归纳主旨大意。
目的:理解文章大意,同时渗透阅读策略的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2. 概括段落大意 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或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
目的:理解段落大意,区分论点和论据。
3. 理解具体细节 通过跳读(Scann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具体信息。
目的:掌握细节信息。渗透阅读策略的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4. 学习词汇和语法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Inference)生词词义;在语篇中发现、体验、感悟和总结本单元新的语法要点。
目的:在语境和语篇中学习词汇和语法,不但掌握其用法,而且学会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
5. 分析篇章结构 对课文的写作方式、逻辑结构及衔接手段进行分析。
目的: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例。
6. 信息转换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写回信、写概要、复述课文等。
目的:培养学生利用阅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讨论与运用 整合阅读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构建新理念,提出新观点。
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有所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写作 (一些新课标教材基础性的知识过于隐形化和简单化,一些知识点隐含在活动中。核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需要被提炼出来,需要教师的讲解、举例、归纳和总结,需要安排专门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方能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整合老师讲解及自我阅读收获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原材料。
目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巩固所学,发挥创造。
上述列出的阅读活动基本涵盖了常见的阅读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要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阅读材料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课时的多少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阅读课的思考与启示
1.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学做”三者合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来源于经验,而经验的获得要通过“做”,在“做”中掌握知识和经验,培养思维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杜威的“做中学”忽视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和掌握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与之不同的是,陶行知将“教”引入其中,提出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观点,“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做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组成完整的有机体。
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学习共同体环境中,以课程或者教材为中介,体现了一种“以教定学与以学受教”和“以教促学与以学论教”的复合关系(盛群力,2012)。教师的“教”如果是一种经过了精心设计的系统安排,符合学生学习的性质和要求,那么就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英语做事情”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也是基本的教学手段,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体现教师“教”的价值,以加速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2.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学得和习得的最佳融合
根据Krashen的习得理论,只有“习得”的语言才有助于语言运用,“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无助于语言运用。学习者应尽可能多地接触、体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理解输入自然而然会导致语言的习得。但从认知理论出发,学习和习得是通向掌握语言这个终极目标的两条途径。在任何语言学习环境中,都存在学习和习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课后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般认为,前者是学得,后者是习得,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笔者认为,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得英语的渠道,同时也可以是习得英语的渠道。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和重要渠道是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学得和习得的最佳融合。首先,教师应给予时间和空间多让学生接触、体验、感悟、熟悉原汁原味的语言,享受纯正、地道的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常用、常见、核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必要的时候教师应予以讲解、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寻找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最佳结合点
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先输入后输出;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等,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另外,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一学就会。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喜欢直观、形象、游戏、竞赛等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来满足个体需求。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前者关系教学内容,后者关系教学对象,两者并不矛盾,是教师教学时要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兼顾这两方面,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