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刘志强老师《化学式》一课
近期理综组全体老师听了青年教师刘志强的一节化学公开课。总体说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本堂课中刘老师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他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建构主义课堂活动形式。本堂课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较好的体现,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纵观本堂课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巧妙引入课题。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且比较难懂。刘老师巧妙的以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些产品标签上的化学符号引入课题,把学生由课堂引入生活中,体现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2.师生互动教好,气氛活跃 。本节课中刘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元素符号组成你熟悉的物质”的探究活动,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是很合理。新课程不再强调“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结合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刘老师本节课是按教材的顺序讲解的。但没有讲解化学式的写法,就去学习化学式的意义,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等方面以及对前面元素符号,离子符号以及周围数字的意义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突破教材顺序,先介绍化学式的写法,再来学习化学式的意义对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会更佳。2.教学手段应灵活且多样化。这节课也是化学用语双基课堂,教学起来比较枯燥,如在教学中采取动画、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更好地激发各层次学生一道参与学习的兴趣,势必会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