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中如何区分性质与实质
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由于其文科的性质,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一些看似相近的词语概念迷惑,从而在学习当中容易犯错。下面以性质与实质这两个学生易混概念简单区分一二。
性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而实质,也就是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这也就是说,事物的实质(本质)相对性质来说,更加的隐蔽,它需要通过现象来表现,不能简单直观的去认知。所以,实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比如战争的性质,需要着重谈论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而战争的实质就要谈论战争双方到底是为了争夺什么利益,或者为了那个阶级的利益等。
基于此,那就很容易得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而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将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消费市场的掠夺战争。再比如美国内战,它的性质应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实质则是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当然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它们的性质和实质都是军事政治组织。
说到底要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性质与实质,还是要基于对该事物的起因和背景的全面分析、过程的详细把握、结果和影响的深入爬梳,也就是说做到了“成竹在胸”,才能一击即中你要抓住的性质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