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口号看历史变迁
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把一些思想、观点总结成短短的几个字或者一段话,便于老百姓口耳相传,这就是口号。在此,特选出几个大家最耳熟能详、最具时代性的教育口号,从中我们可以窥到些许历史的足迹,也算是中国教育的另类发展史吧。
一、 最简洁的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0年代毛主席题词的这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谓家喻户晓,响彻五湖四海,几十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一代人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这句话简洁有力,琅琅上口,最终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二、 最直接的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2年8月,雷锋不幸因公牺牲,实现了他自己立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的誓言,是全党全军的一代楷模。1963月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毛泽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毛主席的这个题词,直接但是却异常的响亮,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学习雷锋精神。
三、 最具转折意义的口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句话是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同当时中央工作的两位同志的谈话中提到的,现收入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0-41页,体现了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在“左”倾思想还没有被彻底根除的情况下,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就在那一年,恢复了高考,让多少在“文革”中下放到农村中荒废了青春的知识青年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让多少在十年动乱中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学者和教授从新回到大学讲堂,走进研究室,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可以说,这个口号是我们党人才理念的重大创新,前所未有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奠定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思路,为新中国的发展与腾飞打开了一扇大门。
四、 最有远见的口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又是一个国庆佳节。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地位的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这个口号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序幕。
五、最有底线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教育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教育的兴衰和成败事关国家民族之大业。中国的未来要靠高科技,而这正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再穷也不能把教育落下,现在是科技强国,知识强国,孩子正是要强大国家的种子,要靠他们学知识发达国家。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六、 最体贴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更加关注民生,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着科教兴国的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提出了这样几个字:“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教育问题乃民生的基础。
六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时代在变迁,各时期的口号也在不断地变化,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却始终如一,正是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才得以日新月异,花红柳绿一片春。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仍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拼搏与奋斗,但我们坚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朝气蓬勃、斗志昂扬、一路凯歌!(徐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