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勇敢的蟋蟀——读《教学勇气》有感
做一只勇敢的蟋蟀
——读《教学勇气》有感
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生命,拒绝按世俗成功的标准歌唱与生活。教学有时会让我们无可奈何,困苦不堪,那就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吧,做一只勇敢的蟋蟀。
回忆起刚刚走上讲台的那些日子,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一段时间,多积累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执教两年多了,每每走进课堂,却并不如我当初所想的那样轻松。我依然困惑,依然迷茫,依然是每节课后,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常常为教与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而痛苦,为课堂上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痛苦,为教学时不能做出迅速而明确的指导而痛苦,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而痛苦!
起初,我认为这些痛苦是我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一时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甚至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他清楚地告诉我:这些困惑和痛苦不仅是正常的,更是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反思的结果。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收获破茧重生的喜悦。
那如何走出教学中的困惑呢?书中首先指导我们要认识自我。“我”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心灵呼唤确实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挣扎”,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作为老师,您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而委屈呢?您是否为行尸走肉的课堂而暗自神伤呢?您是否为师生之间那种最熟悉的陌生人关系而感叹呢?大可不必,当你打开心扉,真诚地与学生重新相逢时,您就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给予”,在“给予”的同时,您已悄悄收获。
其次,帕克·帕尔默教导我们要学会倾听,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我们的教学之所以面临着种种难题,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被一堵厚厚的墙给分离,使得在我们的课堂中充满了恐惧。走进教室,你不知道接下来的四十分钟会不会陷入难堪的境地,恐惧在那里;问个问题,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你很难摸清他们到底明白与否,恐惧又在那里;突破难点,无论你自我感觉多么的良好,学生仍然是一头雾水,恐惧又在那里。
我恐惧,我的学生也恐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他们的无知,害怕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更害怕在学生面前显得自己愚蠢。
于是,为了掩盖各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和学生便把自己好好的包装起来。学生可以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材料——只给我事实就行了。”教师则说:“这就是事实——不用去思考他们,直接记住就行。”
如此糟糕的课堂,试问,叫我们如何去实施有效的教学呢?因此,试着去倾听他们吧!把自己的心灵打开,相信学生在恐惧和沉默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
倾听意味着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意味着满怀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做一个能一直倾听他们的言而有信者。
最后,请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吧,你会发现他们是多么的可爱。以往,当教学遇到困难时,我们似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责怪学生上,这样听上去就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是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却很少花时间去诊断学生的问题,去思考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这无疑是粗暴地宣布我们的学生大脑死亡了。可是我们的学生真的大脑麻木迟钝了吗?看看下课后他们谈笑风生、神采奕奕、充满活力的状态,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因此,假如说我们的课堂充满了信任,少一些责备,多一点耐心和理解,无需更多的语言,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足以让师生感受到教与学的快乐,我们的心灵也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对我来说,读书的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我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历史组 凌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