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贾淑敏老师的《湖心亭看雪》
陈 燕
听了贾淑敏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一课,给了我们初中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一次学习研讨的机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文,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遐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的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写的是作者观赏到雪后西湖的美景,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言美文。如果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贾老师在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下,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以读代讲”的新教法,为我们奉献了一堂高质量,高标准的语文课。
整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主要采取以“读”为线,从“读准字音节奏——读懂课文内容——读懂中心人物”三个层次对文本进行全面细致关注。各种各样的朗读贯穿全课,如学生自由朗读,听名家诵读,学生配乐范读,男女分组朗读,读全文;读片段,读美句,读某个字,某个词……在读中熟悉课文,在读中品悟课文,在读中欣赏课文。从朗读的指导到字词的疏通,再到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贾老师婉转清新的声音中,我们确实犹如赏风景的旅客,一路走来一路看。
贾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来解读全文。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贾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我们感受到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文言文的字词疏通,熟悉文本,发散思维。在老师一个又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提问下,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回归课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的就完成了疏通字词—熟悉课文—了解作家写作背景—感悟中心等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张弛有度,听、说、读、看,各种教学形式穿插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体而言,贾老师这堂课非常不错。各个语文老师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贾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做了褒赞。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老师们在肯定贾老师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这篇文言文没有让学生进行全篇的翻译;在课后的拓展延伸环节上,大家都认为延伸到“曹雪芹”有点多余;在时间的控制上,有点前松后紧。
如何教好文言文,一直是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尝试和探讨的问题。贾老师的这堂课,也引发了我们全组语文老师对如何教文言文的探讨。大家畅所欲言,老教师们更是知无不言。比如贾光辉老师就谈到,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文言文还是要多讲,要讲精,讲透,要让学生能运用到考试里去。毕竟,考试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而对于思想内容,可删繁就简,点到为止。吴森林老师也指出,文言文教学在一堂课忌面面俱到,无法突出课文重点。李后生老师,李星老师,周琴老师等等有经验的资深教师,都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见解奉献出来,给我们青年教师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相信在这样的浓郁氛围下的教研活动,每个老师都能有所收获,尤其是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更是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