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资源,促进动态生成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把处理好预设之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学智慧;而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此,生成的方式也必然是多样的。
一、用开放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尝试
每位学生的头脑里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这种经验即构成了教育的基础,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而这个解决变数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堂课智慧的生成时。
记得自己在上一堂有关“志愿者”话题的课时,我预设了大量志愿者的图片介绍。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志愿者的知识,于是,我果断地抛开预设中的提问“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volunteers?”(关于志愿者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结果学生不仅说出了志愿者是什么群体,志愿者的活动范畴,还说出了志愿者的意义,更精彩的是还有学生说出了自己在我校参加相符敬老院志愿者活动的经历。
二、抛弃预设、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
在学生生成的教学信息中,学生正确的见解、独特的思路常常容易引起教师极大的关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认识的障碍往往容易被无视、回避,甚至是反感。其实,对待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态度往往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度。
记得听过一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了预设的问题,几轮学生作答之后答案始终不对,这时教师非常急,干脆替学生将正确答案和盘托出。课后,教师表示学生回答不上正确答案,打乱了自己的上课节奏,使自己非常被动,课堂也因此出现失误。
当我们遇上这种问题时该怎么办呢?一味的着急和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思路只能使自己方寸大乱、尴尬不已。何不借用这些“错误”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以“错”引“思”,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通过错误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得知识。这不仅解除了教师临场的窘境,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三、立足现有资源、促成学生自我发现
在一次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因为提前太久备课,学生问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我竟一时无法进行解答。我差点想说出实情,但我转念便问道,“做错的同学们选了哪几个选项?”学生们叫到“D”、“B”,我顺势问下去,“选择D选项的同学,你们是根据文中哪句话得到结论呢?”我让选择了D选项的同学们举手,从中选了一位,请他念出他认为可以得出答案的原句;我就针对他给出的这句话,分析它与这错误选项的正误,进而推翻这个选项。B选项的答案也用这个方法类推,这个题目顺畅自然地就得到了解答。
当课堂中出现未知的窘境时,“发轮子”给学生、借力顺势、由错解惑不失为一种促进动态生成的好办法。
不管怎么说,课堂的生成很多时候都是从这样那样的疑问开始的。疑点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开放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尝试
每位学生的头脑里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这种经验即构成了教育的基础,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而这个解决变数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堂课智慧的生成时。
记得自己在上一堂有关“志愿者”话题的课时,我预设了大量志愿者的图片介绍。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志愿者的知识,于是,我果断地抛开预设中的提问“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volunteers?”(关于志愿者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结果学生不仅说出了志愿者是什么群体,志愿者的活动范畴,还说出了志愿者的意义,更精彩的是还有学生说出了自己在我校参加相符敬老院志愿者活动的经历。
二、抛弃预设、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
在学生生成的教学信息中,学生正确的见解、独特的思路常常容易引起教师极大的关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认识的障碍往往容易被无视、回避,甚至是反感。其实,对待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态度往往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度。
记得听过一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了预设的问题,几轮学生作答之后答案始终不对,这时教师非常急,干脆替学生将正确答案和盘托出。课后,教师表示学生回答不上正确答案,打乱了自己的上课节奏,使自己非常被动,课堂也因此出现失误。
当我们遇上这种问题时该怎么办呢?一味的着急和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思路只能使自己方寸大乱、尴尬不已。何不借用这些“错误”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以“错”引“思”,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通过错误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得知识。这不仅解除了教师临场的窘境,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三、立足现有资源、促成学生自我发现
在一次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因为提前太久备课,学生问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我竟一时无法进行解答。我差点想说出实情,但我转念便问道,“做错的同学们选了哪几个选项?”学生们叫到“D”、“B”,我顺势问下去,“选择D选项的同学,你们是根据文中哪句话得到结论呢?”我让选择了D选项的同学们举手,从中选了一位,请他念出他认为可以得出答案的原句;我就针对他给出的这句话,分析它与这错误选项的正误,进而推翻这个选项。B选项的答案也用这个方法类推,这个题目顺畅自然地就得到了解答。
当课堂中出现未知的窘境时,“发轮子”给学生、借力顺势、由错解惑不失为一种促进动态生成的好办法。
不管怎么说,课堂的生成很多时候都是从这样那样的疑问开始的。疑点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