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基础性与生动性——高中历史人教版《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然而,如此规模宏大的抗日战争史,在教材的编排上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整地将课本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还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历史的“厚度”,真切地体会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荡气回肠的抗战精神,掌握好“基础性”与“生动性”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若仅仅是将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显然厚度不足;若避开课本知识不谈,过分地补充课本上未涉及的知识点,未免又过于“厚重”,不利于学生接受。基于本节课的基础性与生动性,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设计。
一、运用时间轴,构建完整的基础框架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而教材在编排时却把日本侵华史实在散布在“全民族抗战”及“日军的滔天罪行 ”两个子目中,且“历史纵横”中也展示了部分日本侵华的史实,学生极易忽略。因此,在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了“制作时间轴”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并以时间为序梳理日本侵华的史实。此外,在学生制作完成后,笔者从宏观角度进行进一步的点拨,例如,从日本侵华的阶段上完善,抗战可划分为局部侵华和全面侵华两个阶段;从抗日战争的阶段上完善,抗战可划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完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观和宏观的知识构建,帮助学生将抗日战争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进一步理解。
二、适当补充,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引用其他版本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每个版本的教材在体系、形式、内容上各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各版本教材,以其他教材的内容作为材料补充,完善课堂结构。在本课中,笔者将“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及意义”确定为教学重、难点,但人教版的教材上只涉及了全面侵华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部分史实,未涉及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渐走向合作的过程。为弥补这一知识缺失,笔者节选了人民版教材的部分内容作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主要史实,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2.贴近高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高考是课堂效果的检验器,而高考史料则是经过出题专家们仔细甄别才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因此,将高考史料引入到课堂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抗日战争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可用的高考史料可谓相当丰富。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引用了2012年海南省历史单科高考试卷第27题的材料《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所作出的顾全大局的妥协;引用了2009年天津文综卷第13题的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世界意义;引用并补充了2015年全国文综Ⅰ卷30题的材料,说明国民政府在日军全面侵华前成立国防决策机构、拟定国防作战计划、统一军队编制等一系列军事准备,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结合2016年全国文综Ⅱ卷40题第二问“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贡献”,引入华侨在抗日战争中所做贡献的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核心精神。
3.运用图片资料,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和情感体验
图片史料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或旁证史实的非文字性内容,与文字史料相比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笔者在本节课中共运用了30张图片,有教材原始图片,有战争纪实图片,有人物肖像图片,有历史地理地图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历史图片,同时在图片旁加以文字叙述,使学生在直观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和情感体验。
4.使用乡土史料,增加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
乡土史料是指某一地区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可以缩短学生对历史产生的距离感,是历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在本节课中引入了两处乡土史料,一是在展示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时,引入团山寺大惨案,通过采访亲身经历者,让学生真切感受日本侵略的罪行;二是介绍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中可以引入的乡土历史资源还有很多,以上两则史料的选择,主要是为了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增加课堂的教育性,通过“近”的历史,体会深层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教学应该要落到实处,要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