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补遗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甚至是“貌合神离”。不少的试题会在教材知识的“边界处”做 文章。试题中的某些知识学生似曾相识,或者在教材中有简单涉及,但没有深入,或者是与教材知识类似的其他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隐性知识”,也就是“打擦边球”,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考查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
如关于分封制的三道高考试题:
1.(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2011·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三道题都涉及西周的分封制,考查的方向都是分封制的影响,但考查的角度都落在分封制的文化影响方面。这一内容在目前高中阶段使用的几个版本的教材中均未出现,教材讲分封制的影响主要都局限于政治范畴,文化影响就属于教材的隐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重加强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
下面是必修一政治模块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隐性知识点。
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中,只提到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知识。实际上这只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中央行政机构方面的表现,部分学生思路比较狭窄,不会拓展。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
1.政治:奏折制度(例行公事用题本、私事有奏本)、厂卫特务机构、宦官专权频现、巡抚的出现、边疆控制的加强、要名节不要性命的士大夫群体的涌现。
2.经济:专卖、海禁、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离经叛道”及进步思想的产生。
4.建筑:宏大建筑、壁垒森严。
5.科技:没有突破,进入总结阶段。
6.学术:考据学、训诂学兴盛。
7.文艺:反封建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大型丛书、类书的编纂。
二、中外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妥协智慧
在中外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处处都有妥协。正是这种妥协,确保了中外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逐步完善。因而,妥协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知识补遗
1.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避免了流血斗争;责任制内阁中,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资产阶级不同集团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混合物,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2.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矛盾的调和。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着力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实行联邦制着力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黑奴按3/5人口折算,着力解决北方与南方的矛盾。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体现了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平衡与制约。
3.法国:1875年宪法以一票的优势通过。
4.中国: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避免了大规模的内战和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
三、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各阶级、各阶层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知识补遗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开始萌发: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目国际形势,他们收集、翻译外国书报。此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
2.甲午战争——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逐渐升华: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促进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全面高涨: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中国的民族意识由潜隐状态跃升到激烈状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使民族精神“在侵略者之前突然奋涨起来,成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国长城”。
四、两极格局下的美苏争霸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美苏冷战对峙是其显著特征。但两国的战略态势是有所变化的,战后初期斯大林致力巩固战时成果,到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这样就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知识补遗
根据美苏争霸中双方战略态势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战略优势在美方。缓和: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对奥和约,并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紧张: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方。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改革缩小了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一方面在欧洲集结重兵,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正式建交。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采取强硬政策,苏联退出军备竞赛。里根总统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扩张势力;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如关于分封制的三道高考试题:
1.(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2011·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三道题都涉及西周的分封制,考查的方向都是分封制的影响,但考查的角度都落在分封制的文化影响方面。这一内容在目前高中阶段使用的几个版本的教材中均未出现,教材讲分封制的影响主要都局限于政治范畴,文化影响就属于教材的隐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重加强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
下面是必修一政治模块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隐性知识点。
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中,只提到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知识。实际上这只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中央行政机构方面的表现,部分学生思路比较狭窄,不会拓展。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
1.政治:奏折制度(例行公事用题本、私事有奏本)、厂卫特务机构、宦官专权频现、巡抚的出现、边疆控制的加强、要名节不要性命的士大夫群体的涌现。
2.经济:专卖、海禁、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离经叛道”及进步思想的产生。
4.建筑:宏大建筑、壁垒森严。
5.科技:没有突破,进入总结阶段。
6.学术:考据学、训诂学兴盛。
7.文艺:反封建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大型丛书、类书的编纂。
二、中外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妥协智慧
在中外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处处都有妥协。正是这种妥协,确保了中外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逐步完善。因而,妥协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知识补遗
1.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避免了流血斗争;责任制内阁中,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资产阶级不同集团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混合物,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2.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矛盾的调和。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着力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实行联邦制着力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黑奴按3/5人口折算,着力解决北方与南方的矛盾。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体现了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平衡与制约。
3.法国:1875年宪法以一票的优势通过。
4.中国: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避免了大规模的内战和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
三、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各阶级、各阶层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知识补遗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开始萌发: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目国际形势,他们收集、翻译外国书报。此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
2.甲午战争——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逐渐升华: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促进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全面高涨: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中国的民族意识由潜隐状态跃升到激烈状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使民族精神“在侵略者之前突然奋涨起来,成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国长城”。
四、两极格局下的美苏争霸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美苏冷战对峙是其显著特征。但两国的战略态势是有所变化的,战后初期斯大林致力巩固战时成果,到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这样就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知识补遗
根据美苏争霸中双方战略态势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战略优势在美方。缓和: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对奥和约,并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紧张: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方。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改革缩小了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一方面在欧洲集结重兵,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正式建交。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采取强硬政策,苏联退出军备竞赛。里根总统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扩张势力;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