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大作为——高安中学信息技术组发展纪实
高安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成立于1985年,当时取名为微机组,2002年更名为信息技术组,三十三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直走在全省中学的前列,其发展历程令人骄傲。1979年,学校开始使用幻灯、电影机辅助教学,我校的电化教育从此起步;1980年,学校首次组织人员赴上海参观考察先进的电化教学;1985年,学校利用5台单板机和一台PC——5500型微机成立微机教研组,从此揭开了学校微机教学与运用的序幕,并开全省中学用微机进行教学管理的先河,江西省电教馆为此来校采访,摄制了专题片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1993年,彩色电视机进教室;1994年,首次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安装有线闭路电视,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条件;1996年,通过全省电化教育评估检查;1997年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1998年,学校电化教育成果显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宜春市仅2所;2001年,逸夫现代教育技术楼落成,内设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各7个,多媒体语音教室5个,并有视听阅读室、软件制作中心、电视演播室、校园电视台等。
2005年,占地600余亩的新校区建成,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多媒体全部进教室,网络全覆盖,师生用计算机全面普及,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新的飞跃。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下,信息技术组得到快速发展,组员逐年增多,凭着认真、务实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学习,不仅为学校获得很多荣誉,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研组。
一、认真做好电教辅助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办公、教学已成为常态,学校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我校校园面积大、班级多、师生多,电教设备如教室多媒体、校园网络、校园电视系统、处室电脑、学生机房、校园广播等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非常繁重,信息技术组教师本着为学校管理和教学做好服务的态度,及时响应老师的需求,快速的解决各种故障,确保学校电教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拿教室多媒体和校园网络来说,使用多、故障发生率高、维修任务重,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积极想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如教室多媒体,2008年各班都安装到位,当时使用的是长焦投影机,有59台是2005年安装的,在使用几年后,灯泡的亮度下降,白天上课时,投影的画面不清晰,当年投影机灯泡的市价为1200元/个,如果全部更换,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我们就从改变教室环境入手,将教室窗帘更换为加厚不透光的,把教室的亮度降下来,减少外部光线对投影亮度的影响。2010年以前,投影设备所有线路都集中在讲台中间的讲桌内,桌内物品杂乱,线路故障居高不下,且经常有老鼠在里面安家,有时维修线路后,用肥皂清洗三遍,手上还留有老鼠尿的味道。为不影响正常教学,降低故障发生率,经请示校领导将线路进行改造,线路集中到讲台的左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我记得当年的线路改造,请外面公司来做,人工费约150元/教室,合计13500元,后来我们从便于维护和为学校节省费用的角度着想,决定自己改造。2010年暑假,我、黄凌云、王华窑、付南辉四人,将所有班级的多媒体线路进行改造,每天累得一身汗,当年的加班费是40元/天,4人总共不到3000元,为学校节省10000元,改造后故障率降低了很多,2014年教室的投影机更换后,故障率就更低了。还有网络的问题,2009年,学校为每位教工配备了教学用笔记本电脑,教师办公上网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分别于2012年、2015年将上网速率进行了增加,我们也分别从更换高性能无线路由器、办公室网线改为专线等办法来满足教师的上网需求,今年在杨校长和张副校长的同意下,与电信公司重新签订合同,在不增加宽带费用的前提下,由电信公司投入设备和负责维护,将学校的网络改造为全光纤,每个上网点独立拨号上网,将上网故障降低到最低。
(2)做好培训和应用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应用新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一直坚持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工作。除临时性的培训外,学校根据教学需要,每隔几年举行为期2天、面向全校教工的集中培训,如2011年举行了内容为《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计算机使用基本技能》和《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的培训;2016年举行了内容为《教师应对互联网+行动策略》、《网络安全》、《PPT设计与提高》和《微课制作》的培训。这里简单介绍下2016年的培训情况:此次培训在4月份确定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和培训讲师,6月份试讲,力争把最精彩的培训内容呈现给全校老师。根据各年级放假的时间不同,分别在6月(21日、22日)对2016届高三年级和补习班、7月(21日、22日)对2017届高二年级、8月(23日、24日)对2018届高一年级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为《教师应对互联网+行动策略》(讲师刘海斌)、《网络安全》(讲师黄凌云)、《PPT设计与提高》(讲师金细光、王火萍)和《微课制作》(讲师丁艳萍、潘丽华)四个专题,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现场测试,并要求提交1个微课。此次培训既有理论的系统学习,又有实践操作的具体指导,深受学校教师的欢迎,老师的积极性很高,课堂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同时亲切的课堂,专业的教学,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信息资源,让大家感觉很有意义,让老师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到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
通过培训学习,许多教师不仅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更新了观念,能主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二、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除承担学校电教设备的维护工作外,还承担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虽说两门学科不属于本科类高考科目,学生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但全组教师很认真、很努力地上好每节课,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凭着扎实地教学功底,信息技术组的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2011年刘海斌老师参加江西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江西参加全国决赛获全国一等奖,2010年潘丽华老师获江西省高中通用技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3年黄凌云老师获江西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17年黄丽老师获江西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17年罗强音老师获宜春市“宜研杯”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赵欣云老师获宜春市高中通用技术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在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时,我们还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潘丽华老师指导的学生获2017年全国二等奖,王火萍、赵欣云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全国三等奖2次,刘海斌、刘帅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全国三等奖各1次,其他老师指导的学生也获得多个省级奖;在2010年-2016年全省的通用技术竞赛中,黄凌云、潘丽华、罗强音、赵欣云指导的学生分获省团体一等奖3次;刘帅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校园电视节目,自2013年起,每年都获得全国银奖、铜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我校教研组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几位老师在省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2013年起江西省实行高考分类考试以来,刘海斌老师参与高考命题4次,潘丽华老师参与高考命题5次,金细光老师参与高考命题1次,黄凌云老师参与学考命题1次。遗憾的是,我们在信息学奥赛的比赛中成绩不突出,除金细光老师在2002年指导学生获1个省一等奖外,没有其它更好成绩,这成为我们的短板,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积极应对省级各项评比
我校于1997年被评与“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1998年被评与“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建设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严格按照示范校建设的标准,从建设、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省教育督导室和省电教馆每隔3-4年会对全省示范校进行督导评估,实行优秀奖励、末尾淘汰的规则,每逢迎检时,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为迎检的主要力量,从评估细则中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教育技术环境、研究与应用、培训工作、示范活动”五个方面准备材料,收集全校教师、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类比赛的各种证书,整个工作往往要耗时1-2个月左右。但付出总有收获,在评估中,为学校获得多个荣誉:2009年、2013年,分获全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先进单位,并获得省电教馆5万元的奖励;2017年的评估得分获宜春市第一名。以上成绩的取得,使得江西省电教馆和宜春市电教馆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厚爱有加,2012年获全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2014年全省电教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2015年代表江西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会。还有学校近几年承担的省级评估检查中,信息技术教师也被抽调参与,担当主力,为成绩的取得,付出很多努力,如2010年获全省一级图书馆,2016年省教育装备督导评估,2017年获全国最美书屋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
学科虽小,只要有发展的舞台,就可以创造出好的成绩,信息技术组的老师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努力在做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厚爱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要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将继续保持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为服务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为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而继续努力!(执笔:刘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