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题复习之我见
课外古诗词阅读题是我们江西语文中考必考题之一,纵观近五年的古诗词阅读题,我们不难发现:从命题材料来看,唐诗宋词唱主角,名家名篇是主打;从体裁来看,以近体诗为主,诗词参半;从考察角度来看,主要考察内容和写法,同时还涉及常见意象以及诗眼、通感等常见艺术手法的把握。接下来我将从这类题的特点、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常见题型
1.赏析性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诗词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
2.判断型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明晰的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结论的正误与恰当与否。
二、命题角度(内容)
1.理解诗词内容
概括诗词大意,感知诗词的意象,领会诗词的意境,品味关键字句,分析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题材类别归类,概括语句内容等】。纵观2012年—2016年的诗词阅读题,第一小题全是“下列对诗(词)的内容理解有误(不正确)的一项是”
如(2015·江西省)(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 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7.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捕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 【答案】B(2 分)
8.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全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赏析。此题C选项错在“反衬”,鸟类乐,那如果是反衬的话,就表明人不乐,是乐景哀情了,但其实诗中田家也是快乐的,故不用反衬。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 【答案】C(2 分)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概括诗词主旨,感悟诗词蕴含的哲理等。
如(2016·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6~7题。(4分)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情感和写法的赏析。此题C选项中“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答案】C(2 分)
3.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①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借代、夸张、双关、设问、反问等;
②分析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用典等;
③品味语言风格,如作家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语言风格如简洁、含蓄、凝练、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④评价相关字句等。
如(2014·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7~8题。(4分)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春光好。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
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赏析。全词赞美春光,并无托物言志,抒发抱负。此题D选项错在“托物言志,表现词人的远大抱负”。
三、解题技巧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如(2013·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解析】诗句“潭烟飞溶溶”只写到水潭边的云雾弥漫,并无炊烟袅袅的状态。此题C选项便是犯了故意扩大愿意的错误。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如(2013·江西省)第8题.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解析】“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诗人直接表露愿做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并未体现兴味深长的意境。故D选项是错误的。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如(2012·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賭青山的喜悦。故A选项是错误的。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明材料,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如(2016·江西省)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2分)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小蘸空”即水和天相接。“鸣鞘声里绣旗红”描绘一片军戎紧张的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并没有体现从触觉的角度来写景。故A选项犯了以偏概全,故意反说的错误。
四、教学建议
1.注意题材特点
古典诗词的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送别诗、咏史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专题复习时可根据诗歌题材大致分析某类题材的内容或情感。比如,咏史诗大多是对古代人、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建功立业愿望,或倾诉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胜今衰。
2.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或总结概括的作用。有些标题显示事件、情感;有些标题交代写作的目的和背景;有些标题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标题也就大体抓住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一个“喜”字便表明了诗人对这场及时雨到来的喜悦之情。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该标题就概括了全诗的写作背景。
3.看作者,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额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介绍作者是南宋诗(词)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
4.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月亮”象征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幽静、美好等。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可适当总结常见意象的寓意,甚至可将其便成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古诗词寓意记忆顺口溜: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相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凉。
別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5.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词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称之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爱”字......
6.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词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句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结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以上就是我对中考课外古诗词复习的粗浅看法,正所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