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磨砺,一次收获——参加优质课有感
又逢一年一届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有幸代表历史组参加了学校的这次比赛。在经过了一个多月既痛苦又愉悦的历程之后,终于圆满结束了。回首来时路,不由感慨万分,收获良多。
过程比结果更美丽
以前看见电视颁奖晚会上的获奖者总是千篇一律的说着感谢的话,觉得没新意,甚至有些不理解。现在我终于有了切身的感受,虽然结果不尽人意,却想说许多感谢的话,想说过程比结果更美丽。在整个的准备过程中,我的师傅、备课组、教研组老师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他们毫无保留也毫不客气的对我的教学设计“口诛笔伐”,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每个细节都一一进行了探讨与斟酌。在经过了一次次从立到破,从破到立的过程之后,终于定稿了。这个过程对于教者而言,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但当一节课终于以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呈现出来时,这个过程又是如此的珍贵,是一次难得的历炼过程。在此,特别感谢师傅王细斌老师和教研组长邓伟胜老师,每次听课、磨课,他们总是和风细雨、不耐其烦地对我的教学提出很多宝贵建议,例如,设问要层层推导,由浅入深;材料、活动在课堂如何使用到位;教态要从容、情绪要饱满;语言要简洁流畅,抑扬顿挫等等。虽然参赛的前一夜我几乎彻夜未眠,但经过不断的磨砺以及同组老师们的激励,最后还是以最佳的状态展示了我们集体的智慧。
结果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我为生活在一个团结奋进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历史教研组里而感到骄傲,为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而感到幸运。我现在只想说:过程比结果更美丽。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参赛之即,我是多么希望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对一切都了然于心,游刃有余。又是多么后悔平时的懒散与悠闲。有些东西确实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只有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底气十足,从容不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个例子,一位历史教师讲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有人问他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准备了一辈子,尽管他课前准备只花了5分钟。我们确实需要厚积薄发,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大家,才能不愧为人师。
教学设计是关键
有了素材,有了资料,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既有实效又别具一格,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动一番心思。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理念,它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精髓所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对新理念的思考,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满堂灌”还是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都值得探讨。比如在处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这一难点时,我先向学生展示材料和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影响。我接着开展记者现场采访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身边人对对外开放的切身体会和感悟,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理解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同时也引导学生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学习方法。在当前的一片探究声中,我非常赞同人教版历史教材的主编马执斌教授的观点,就是历史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只不过要讲在该讲之处。能接受上代人的经验,这正是人的高级之处。我们要做的是把讲授和探究两者整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既不能“新瓶装旧酒”,骨子里并没有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也不能追求表面的新颖和热闹。教学设计的核心应落脚到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上,给学生一个更高的平台,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博古通今,学以致用,才能把历史课上活,把历史学活。
对我而言这次优质课是一次磨砺的过程,一次充电的过程,更是一次收获的过程。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激荡在心中的情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写下的这些粗糙的文字,远不能表达出我全部的思想与感受。假如说一堂好课就是一首优美的充满着智慧与灵光的散文诗的话,那么写诗的功夫却全在诗外。再一次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表示我由衷的感谢,我将以此为起点,继续为达到心中的理想境界而努力。(林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