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雷老师《海燕》“翻转课堂”初探的一点思考
碧落校区“新星杯”教学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何书记对本次比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把微课学习体现到教学设计当中去,即尝试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来设计教学。今天的语文教研活动中,雷国强老师以此为宗旨设计了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课后,老师们纷纷借这节课发表了自己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与看法: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年轻教师表示对“什么是‘翻转课堂’?如何进行翻转?翻转后的课堂主要展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感到困惑,对“翻转”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感到茫然。也有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因为这意味着学生课外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知并解答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自主学习性;再者,把讲授的内容放到课外,那以往比赛时的亮点设计环节不就无法体现了吗?那这样的比赛比什么?比课外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课前的精心编排?
面对种种不同的声音,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它建立形成之初,都肯定会有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百家争鸣,才会有百花齐放。那么时下这种“翻转教学”模式是否可行?它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思索:
在我看来,“翻转课堂”模式之“翻转”,即是把传统的新授课后的作业移至课前,由课后巩固变为课前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总量没有变化。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设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与之前我们曾经接触过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中的“先学后教”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当然,这一模式要很好的落实,很难!因为,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了做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掌控者;作为学生,他们习惯了做被动的接受者,课堂的聆听者。所以想要学生立马自觉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微课,去主动地思考,学生的确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而这也就是“翻转课堂”最大的局限性所在,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课堂就将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继续进行。
我认为,一堂成功的“翻转课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前提下学习效果的反馈:包括学生对头天学习中所遇到问题的反映,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答疑解惑,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拓展迁移,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拿雷老师的《海燕》来说吧,在学生学习了“如何品读海燕形象”以及“海燕当中的象征手法”这两个微课后,课堂上师生的首要目标便是反馈并完成这两个微课中所布置的问题,在充分解决了这两个核心问题后,进而对课堂进行延伸:教师可出示一篇与《海燕》写法相似的文章,让学生来品读、来理解,就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适时的点拨提升,如此一来,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的文章时,便不成问题了;亦可由文中的“海燕”延伸到生活中的“海燕”, 即理解了这篇文章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会怎么做……
概括说来: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反馈问题、答疑解惑是重点,提升迁移、拓展延伸是关键,二者结合,师生碰撞,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老师们对这一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要真正地落实并推广这一模式,不管是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我想说: “翻转课堂”作为一项改革,也许热一阵就会过去,但它“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理念是值得认可并提倡的。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年轻教师表示对“什么是‘翻转课堂’?如何进行翻转?翻转后的课堂主要展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感到困惑,对“翻转”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感到茫然。也有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因为这意味着学生课外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知并解答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自主学习性;再者,把讲授的内容放到课外,那以往比赛时的亮点设计环节不就无法体现了吗?那这样的比赛比什么?比课外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课前的精心编排?
面对种种不同的声音,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它建立形成之初,都肯定会有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百家争鸣,才会有百花齐放。那么时下这种“翻转教学”模式是否可行?它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思索:
在我看来,“翻转课堂”模式之“翻转”,即是把传统的新授课后的作业移至课前,由课后巩固变为课前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总量没有变化。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设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与之前我们曾经接触过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中的“先学后教”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当然,这一模式要很好的落实,很难!因为,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了做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掌控者;作为学生,他们习惯了做被动的接受者,课堂的聆听者。所以想要学生立马自觉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微课,去主动地思考,学生的确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而这也就是“翻转课堂”最大的局限性所在,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课堂就将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继续进行。
我认为,一堂成功的“翻转课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前提下学习效果的反馈:包括学生对头天学习中所遇到问题的反映,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答疑解惑,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拓展迁移,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拿雷老师的《海燕》来说吧,在学生学习了“如何品读海燕形象”以及“海燕当中的象征手法”这两个微课后,课堂上师生的首要目标便是反馈并完成这两个微课中所布置的问题,在充分解决了这两个核心问题后,进而对课堂进行延伸:教师可出示一篇与《海燕》写法相似的文章,让学生来品读、来理解,就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适时的点拨提升,如此一来,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的文章时,便不成问题了;亦可由文中的“海燕”延伸到生活中的“海燕”, 即理解了这篇文章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会怎么做……
概括说来: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反馈问题、答疑解惑是重点,提升迁移、拓展延伸是关键,二者结合,师生碰撞,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老师们对这一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要真正地落实并推广这一模式,不管是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我想说: “翻转课堂”作为一项改革,也许热一阵就会过去,但它“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理念是值得认可并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