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和谐”三重奏
和谐课堂,有着很多诗意的期盼和描绘,和谐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和谐课堂应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对于和谐课堂概念人们有着自己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和谐课堂大抵应与理想对应。我们可紧抓主导与主体、目标与方式和生活与教育三个方面,就能够奏出和谐的乐章。
一、主导与主体:师生和谐的写照
新课改针对传统模式的弊端,立足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突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应该坚持平等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已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勤于思考、善于研究、敢于发言,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上的多元互动,让课堂变成一首交响乐,而不是一支独奏曲;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为动态下的主动式的、批判式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知识生成的和谐
1.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及达成度与教学方式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性教学,但是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避免随意性。有句话叫: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教学首先应有法,这个“法”,是对规律的尊重,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
2.顸设与生成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探究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目标的生成往往基于预设,所以需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个精心的预设源于教师丰实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一个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师对学情的尊重,是教师机智应变,展智施慧的结果。我们应努力使预设与生成在我们的课堂上相辅相生,和谐共振。 、
三、课堂内外的和谐
在新课堂中,仅凭一本书、一本教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恰当地引进相关的学习资源,为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
当今时代并不是理念匮乏的时代,而是理念丰富得需要我们作出切合实际选择的时代。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有自发遵循或是理性秉持的理念。行动呼唤着理念的指导,脱离理念的行动会变得盲目;理念也期盼着与行动的姻亲,不与行动结合则会显得空洞。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理念与行动的和谐,让理念与行动相偕而行。(尹家华)